电话
0779-849921581
年轻一代的书家,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以及对艺术的认知,晏晓斐老师也是如此。他在当下的七零后六零后书法界内里,对传统帖学有一种很自觉的意识,要说与众差别的地方,我以为他在今世人的精神表达方面,有许多自我的书写;另一方面,他在帖学之余,对中国的碑学,包罗对中国的绘画,都有许多的驾驭和思考。
所以,看他的作品,在许多时候,都能体会到一种自由驾控能力之外的跌宕,一种进入化境的状态。初看秀美,细看雄强开张,还透露出些许的书生气。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温文尔雅,有一丝的质朴,同时也有一丝的放纵。由于事情原因,他见到过许多历代碑帖的真迹原作,这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复制版本感受差别。
今天,他要谈的是有关看真迹、遇名师以及自己对帖学和碑学的明白,希望能给众多书法喜好者一个良好启发。——主持人 施晗 一线通天地——浅谈学书者“早遇名师、多读真迹”的重要性晏晓斐老师授课文字整理 我站在小我私家的角度,从“早遇名师、多读真迹”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体会。我的一个主张和看法就是:见人一定要见真人,作品一定要见真迹。
人呢,一定是要做真人,用你的真性情去表达心田的真实感受,它才会称之为艺术。什么是书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书法。
从《辞海》中讲,它是用圆锥形的毛笔举行书写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艺术被称为书法。而李泽厚先生在80年月读黑格尔和康德的书的时候,发现康德有一个看法,认为线条比色块更能表达出艺术的特点,于是,他提出了现代艺术。
国美的部门学者认为书法是心电图式的艺术,陈振濂先生认为书法是一种体现的艺术,他在《线条的世界》中说,传统的书法艺术只有书写之美,没有艺术之实,只有实用之别而无雅玩之风,由书斋进入展厅之后才有其主动的创新。央美的专家认为,书法的形式和内容是合一的,中国书法的实质其实是造型的艺术。
北大教授的看法认为书法一种文化学。于明诠先生谈到“书法就是我要写字”,这个“我”就是从我出发,“要”代表了你的欲望,因我想写字,我有一种激动,怎么写呢,是用“写”大写意的“写”,写的是中国字、汉字。所以,这内里的一些书法都是代表了当前的一种认识。
刘彦湖先生曾经提出来中国书法是一门很是奇特的艺术形式,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笔墨为焦点,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密切关联,与书写者的人格修炼相内外的一门奇特的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晏晓斐书法近作我自身比力倾向关于书法申遗文本内里对于中国书法的一种解释。中国书法申遗文本内里讲到: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质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效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生长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认为书法是什么呢?我所认为的书法,我现在还不能用一句很是精准的语言来形貌,在我下面展开的解说历程当中可能就注入了我对书法的一种明白,大致的就是我以为:第一,书法是体现人的艺术,第二,书法是一门买通的艺术,第三,书法是一门进乎道的艺术。书法所凭借的三个前提,第一用的是中国字,第二是用毛笔书写,第三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心田的真实情感。然后,它的三个要素,是用笔、结体和章法。
书法它需要有许多营养的支撑,有心田的感悟,当前我们最需要去做的就是对古法的提炼。所以,我以为在对古法的提炼内里,特别需要有名师的指点,要在很早的时候就获得名师大家的指点,就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书法,然后,同时需要读到许多昔人一流的笔墨真迹,真迹是真实不虚的,它才会在第一时间启发你的心智,让你真正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海洋内里。晏晓斐书法近作什么是名师,什么是大家 一定要早些见到“名师、大家”,而且要和他们有一个长时间的相处,这样你就会从名师的身上,感悟到许多。
我以为有四个方面,名师会带给我们一种启发,第一,是他在课堂上的课本;第二,是他的示范实践;第三,是他的所行之事;第四,是我小我私家的视角和感悟。在课堂内里听到老师们的课本,再看他的示范实践,看他摹仿,看他创作,就能见到他的法度功底和气势派头面目,再留心他们平时的不言之教,必有所获。
所以,这些无不熏染着我,我特别幸运,在我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熏陶,他虽说没详细教过我写过一笔一画,可是他经常让我给他抻纸写对联,看了不少,家里也有爷爷留下的磨旧了的方砚,很小就有写毛笔字的习惯。我书法的入门,我要谢谢来自中国美院,其时的大三本科生陈文明先生,他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就职,他是我入门的一个很是了不起的一个老师,他无私的将中国美院这一套摹仿方法教给了我们,我们对古代的法帖举行专业的训练和摹仿,取得了很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我以为其时书法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门特长。之后,有许多的朋侪在书法的训练历程当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什么没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呢? 晏晓斐书法近作我以为就是没有进入到书法的一个情况,书法的情况很是重要,它需要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旦夕相处,天天去探讨,因为在从事书法学习历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可是,如果你对书法的热爱大过了你对生存的恐惧,那么书法就可以成为你你生掷中的一种精神气力。
八年来,在永和书社每两周一次的书法专题聚会中,我们忘我地投入,很是纯粹,我想其时在岳阳是找到了最好的书法情况。我很是谢谢永和书社,也很是纪念那时的我们。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有这样的一个实践,在书法的门路上,我又有幸获得了王镛先生对我的一个肯定,所以,我才有了到北京来学习的一个动力,来到北京以后,确实是见识了更多的名师大家。我小我私家认为,中国美院是中国书法的摹仿学,中央美院是中国书法的造型学,北京的大部门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是中国书法的文化学,而中国书法院,是中国名师大家的品牌学,厥后我有幸进入到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习,国家画院是中国书法的关系学,固然这个关系不是说搞人际关系,是指的书法的大的章法关系,同时我们要去寻找适合自己心灵发展的中国书法的生命学、营养学。
我所讲的这几个“学”,都是每一个学校的偏重点,并非他们仅仅就是注重这一些。晏晓斐书法近作2006年,我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就读研究生课程班,其时王镛先生担任院长。王先生聘请了不多的一批中国今世书法名家,他们是沃兴华先生、石开先生、刘正成先生、张景岳先生、何应辉先生、丛文俊先生、曾翔先生、于明诠先生、陈国斌先生、张羽翔先生等,在他们课堂上,我们如饥似渴,眼界大开。特别是沃老师,他是中国书法院开班的第一个主讲老师,沃老师创作理论双雄,每次解说他都是声情并茂,每次示范和指导都是汗如雨下,令人感动,他们在某种水平上颠覆了我们已往对书法的认知,并得以更高条理的提升。
作甚名?我以为“名”这个观点是指声誉大也,功也,明也。战国时期的公孙龙,是其时名家的代表。战国时讨论的“名”是和“实”联系在一起的。
作甚“师”,名“师”是范也,法效,长也, “师”在《说文解字》内里讲是二千五百人为“师”。“师长”是讲师严道尊,老师传经布道,将知识、技术和做人的原理交给学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谁人时候的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道释”,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农、名、墨、纵横、杂家”。
“名”并不是虚的,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学术态度和艺术看法。除了在中国书法院上课的老师,我还接触到今世最前沿的中青年书法名家。这么多的名师大家以及今世贤俊,对我的启发都许多,我的硕士生导师胡抗美先生,他指导我建设起书学体系的框架,指出一条“碑帖兼融、直追魏晋”的书学门路。
平时督促我多体会篆籀用笔、多念书、多临帖。另有曾翔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打“篆隶关”,下面我详细展开谈谈曾翔老师对我影响。曾翔书法作品曾翔先生在今世书坛是响当当的名家,也是“吼书”的代表人物,曾老师名气大,许多人并不是十分相识他,甚至没有读懂过他的艺术和情怀。
曾老师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大且良好的艺术家,他是一位真正的仁厚真君。王东声先生曾在《曾翔的意义》一文中引用过我在微信朋侪圈发过的一段话:“曾老师是一个明晰世间虚假却从不丢失真诚的人,一个历经沧桑却愈加意气风发的人,一个心田不屈服权威却甘当人梯的人,一个令学生敬、令众人亲、令伪君子怕、令真男人服的人,他的心田装满了气力和慈悲,他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个性,他的艺术从来没停止过缔造,他胖乎乎的手下总挥洒着天才般的才情,他的孤苦只有上帝知晓,他的一切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和曾老师的相识,是我这一生莫大的缘分。前后有七年的时间,我作为学生曾有幸成为曾老师的部下,和老师旦夕相处,看他写种种形式、种种书体、种种巨细规格的字;陪同老师赴荆楚、走陕甘、下齐鲁、过洞庭、飞首尔,造访众多名家大家,筹谋种种展览运动,处置惩罚种种紧迫任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老师常说“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没有见过老师暗自行过这么多的仁义之举,没见过他如此洞达乐观地处置惩罚这么多错综庞大的事情,没有见过他如此平静地写字,如此潇洒地刻印,那这句“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的内在我就体会不到那么深刻。晏晓斐书法近作他以他丰满的人格魅力浸润着我,他也不时指出我的艺术和人生的偏向,他对我提出的要打“篆隶关”这一命题也将是我一生要去下的功夫。他颇看不上我写的“明清调”,厥后我才略略明白老师的高度,就像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就不能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顶多是个群众。
我能写的有点正大气象的对子,就不能说我有“庙堂气”,真正的“庙堂气”只有真正当过大官的人才明白其中的涵义。我在老师眼前是个透明人,其实我就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因为做了艺术的梦,不置能否就跑到北京后不想回去了。可是贫寒之人不行长谄媚之骨。
有本事就把自己生出来,把自己挣得灼烁正大。我有时以幽雅精致示人,固然也是我心田追求的一种,但老师更能看到一小我私家的基础,他说你的字要有你在这个世间履历过的样子,要有你原来面目。
如此直指人心的当头棒喝,岂非不是师者之爱!我厥后明白了他并非是要我写“丑书”,而是忠实我的心田的神明和现实的履历。为木者,须要立志做参天之树,藤萝系甲,终是外靠。老师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要追求“篆籀气”,另有就是明心,你们说他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禅师? 曾翔书法作品所谓“一线通天地”,就是把所有都浓缩在一根线内里,就像石涛所提的“一画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其实邱振中先生也提到,书法的形式语言即是线条的组织,线条是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对线条的感受和认识成为深入,只有对当线条获得足够的体现时,书写才成为艺术,所以无论哪位老师对线条的这种认识,都是很是有独到之处的。我认为的这个线,它为什么连着天地,我们看地上有什么,地上有水火木金土,天上呢,有风云雷电光,光是什么,就是日月星辰,那怎么这个线连通天地呢,你看闪电来的时候,那不就是天之一象吗?天上有象,地上有法,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它是用最柔软的毫沾了天上的烟,天上的烟酿成了墨,取了地上的水,都是最柔软的工具,写出了最宽阔、最柔润、最坚实的线条,这根线是通着你的心,因为线受墨、墨又受笔,笔又受腕、腕又受心,所以人心与笔合一乃为正道,这就是一种万法归心,在上取象,在地取法,所以这样的一根线,它是买通宇宙买通天地的,它是高度归纳综合的,因为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焦点中的焦点,这是熊秉明先生所说的,那么它的原理何在呢?为什么它这么迷人呢?你看,一管毫,就是毛笔,这个毫有许多,有羊毫鼠毫,动物的毛来作为它的支撑,那其中,无非就是羊毫狼毫两大类,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水墨相发,然后,当你举行书写的时候,它是一任自然的。
我们要是看昔人的真迹,好比,我上次在故宫武英殿,看到吴琚所写的一个手札,虽说距今一千多年了,却感受是昨天所书写的一样,因为它的墨色有五彩之姿,用笔丝丝入扣,都是他自己的,没有改动,历史是可以凭据朝代,凭据时代的需要,不停举行修改编撰的,但就书法而言,一旦形成墨迹,就不能有丝毫更改。晏晓斐书法近作书法的魅力,直接折射出一小我私家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一小我私家所有的知识、修养、才气,统统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我以为这一根线,它不仅可以连通天地,还可以买通五体,怎么买通五体?我们来看王镛先生,他很是强调书画印共滋养,强调书画印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承的这种关系,用一根线条买通他的书法,买通他的印,买通他的画,其实他的白文和朱文都是统一的,买通了,写行书写篆书写隶书都是一根这样的线,买通了,绘画又买通了。所以,只有这样的真正大家、艺术家,他才是真正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一张纸上的笔墨就是一个宇宙,他整个的思想、情感全部在这一张纸上,这张纸看上去似乎就是一点笔墨而已嘛,但恰恰就是这些工具承载着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思考,所以说,它奇妙吧,它能不让人着迷吗? 晋唐是中国书法的分水岭。晋唐以下的人写字,多属“米字格”思想,一切向中央靠拢,字多取纵势,大多中宫收紧,你看欧阳询,中宫就收得很紧。而晋唐以前多属“九宫格”思想,追求宽博,字取横式,中宫打开,隶书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难看出,今世诸多名家对篆隶的重视水平。给大家推荐老师们写的几本理论著作啊,如胡抗美老师于2014年在荣宝斋出书社出书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
邱振中先生写的《书法的形式与阐释》。沃兴华先生于2001年在上海古籍出书社出书的《中国书法史》,现在沃先生又要写一本新的中国书法史,他在新的中国书法史上面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他讲,以往的书法史研究,不注重对书体的演变历程的形貌,未来势必会将完整的历史割裂,将名家大师与它所代表的时代书风割裂,第二呢,他指出以往的书法史只注重名家法书,对民间书法视而不见。读真迹的重要性 其实啊,现在这个社会资源蓬勃了,大家都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拍卖会,在私人藏家手上,见到许多昔人的精品杰作。
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来故宫看到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的真迹时,其时的一幕都印在我心中,它那种线条的柔润,结体的那种宽阔,章法的那种跌宕,那种艺术的自由精神,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这比起我们看图片和出书物来说完全不是一回事。由此我对真迹越发憧憬,国博、首博、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嘉德保利预拍推出的古代书画展一般我都不会错过;记得有频频专程去上博看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帖》,另有董其昌书画大展;有时还可以使用事情出差之便,看各省市的博物馆书画珍品;另有时机在吉林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调出文物观摩。
到国博事情以后,我在藏品一部担任碑帖库保管员,可以亲手整理更多的文物。其实昔人早就说过,学书者不见真迹是学欠好的,就是一定要见真迹。董其昌特别强调这个,因为古代的书画珍品,多为大内所藏,一般人是看不到的,需具有一定的官阶身份,才有可能看获得,现在时代开放了,利便多了,有心就行。
真迹我感受,第一是它的这个墨气,真实不虚;第二,它的细节,真实不虚;第三是你对它的材质的相识,真实不虚,所以带给你的感受肯定是真实不虚的。多看真迹,你就能够看到它整个的墨是怎么走的,笔路是怎么运行的,而一旦进入复制品印刷,它可能就失去了这个真气,我一直以为昔人的真迹,它是有真气的。这个真气除了有昔人的运笔运思之真,另有时代履历中藏匿的时空之真,时空之真就是历代藏家的手汗味、微尘入墨的氧化之功,年月久远的碑帖字迹,火气全无,装裱质料、收藏印章与墨迹融为一体,配合履历了时代风云,说白一点就是那点“旧气”。
好比说,黄庭坚的《行书青衣江题名卷》行书四十九个大字,每字一行,字径二十厘米,其后书三行九个小字,是黄庭坚五十六岁时流寓四川南部戎州时所书,是黄庭坚传世墨迹最大的作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四十九个大字中,有的地方墨迹较淡,极个体地方有补笔,可是入笔精微,行笔遒劲,节奏从容,并非复制出书物一般漆黑发亮,细节的损失就是昔人气息的流失,带给学书者许多明白上的偏差,固然,对昔人的“误读”是一种可行的摹仿方法,可是奇迹之贵贵在一“真”字。
唐摹宋拓,抚古开今,在中国书法史上孝敬庞大。魏晋名士作书,多以尺牍的形式在高门大族之间流转流传,一般文士难睹其真,学书者必随师左右,观其挥运,听授机宜,以观真迹为主。唐代以降,重艺文,敬明贤,尤其是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不惜重金购募其书,且锐意仿临,为其作传。
王羲之等魏晋名士真迹更不易得见,遂有唐双钩摹本问世,号称“下真迹一等”,究竟这种私人订制极其庞大精致,尚未便广泛流传。到了宋代,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才使得晉唐书风发扬光大。太宗淳化三年(992)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韩林侍书王著编次为10卷,摹勒于枣木板上,后世称为《阁帖》或《淳化阁帖》,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多数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
其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父母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如《凤墅帖》、《忠义堂帖》、《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据南宋人陈思《博客丛编》所记,绍兴年间,新昌人(今浙江新昌)人石邦哲(字熙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汇刻历代名帖二十七种,因会稽属越州,故名曰“越州石氏刻本”。
王文治对越州石氏刻帖评价极高:“余目中所见佳刻,无过越州石氏,然此本在人间者不行多得。……似此纸墨皆精而神情迸露,殆人间僅有之物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正是越州石氏刻帖。
褚德彝在此帖末页题跋中写道:“陈续芸《宝刻丛编》全著其目,即前人所称为博古堂帖者……此本鲁公祭伯文、祭姪文、寒食帖、鹿脯帖、柳谏议泥甚帖、白香山诗简皆在陈编二十七种之内,惟米帖未录。孙氏闲者轩帖考于诸种外又多出米元章书及汉隶千文,知博古堂本有米书。陈续芸书以五季为断,遂去本朝人书,并易其名耳。
越州石氏所刻晋唐人小楷流传尚多,而顔柳白米书至为稀有。此本墨色暗古,纸质紧薄,定为宋拓。
明代为莫廷韩物。国朝递经毕涧飞、王梦楼藏去。
董文敏、钟伯敬皆有题咏,尤足增重也。”此帖为折叠式册装,共十九开。帖前有题签“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划分题有“顾光旭书签,试砚齋收”。
帖后有明嘉靖三年(1524)钱德孚、万历四十四年(1616)钟惺、陆梦龙、马之骏、董其昌及清代毕泷、王文治、陆心源(存齋)、褚德彝等人题跋、观款数则。并有若干收藏、鉴赏印及战国虎符剖面印识。由题识得知此册先后经两次装裱,八次易主,先后经钱德孚、莫云卿、朱叔熙、云间张氏、毕泷、王文治、汪士钟、蒋毂孙收藏。莫云卿对此帖重若拱璧,日夜浸淫其中,窥得唐宋之法;董其昌与莫云卿过从甚密,曾多次同观,养其丹府。
从其题跋“观莫廷韩所藏宋拓顔柳米元章诸帖,知其醖醸甚深,今人尚未梦见,廷韩脚汗在。”中可见董其昌深悟其中妙谛。
昔人妙悟,必契于真。展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观其墨气沉厚,字口精微,除此之外,其运笔之圆厚遒劲,造型之沉郁古拙,扑面而来,尤其是顔柳五帖,浑浑然颇具篆籀气象。书史上最早从颜真卿行书中感受到“篆籀气”的当属米芾。
同是北宋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作过相似的评述:“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以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颜真卿行书中的“篆籀气”已被宋人认识到并明确提出。宋拓之妙,妙在得气传神;宋拓之精,精在形神兼备。
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看真迹和一个从事文博事情举行真伪判别,它的角度还是稍稍差别的,特别是从文献学从历史学举行辨伪,这是一门大的学问,这内里涉及到收藏,这些可能需要的专业知识更多,可是我以为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能看到许多的细节,它会把你心中的疑惑排除,因为它真嘛,识真才气辨伪,辨伪就必须识真,判定的目的就在断真伪、明是非、判优劣。第一是需要多读流传有序的真品,第二就是要举行须要的考证,其中包罗纸质质料,第三是科技检测。
所有文物判定中,尤以书画判定为最难,书画判定贵在“望气”。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讲,好比,在詹景凤的《玄览编》中纪录,文征明还买过沈周的假画呢,近今世张学良还买过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像这些太多了,就是昔人作假太多,有的时候好比说题首是真的,可是中间的画芯不是真的,题跋对了,其它又差池等等。真伪可能就那么一点,但它在市场上的价钱差距就很是大,可见真伪的重要。
所以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越发不应该这样想固然、模模糊糊,我们一定要很是的精准。那么精准你要怎么去掌握呢?好比说这个精准你下力气要像一个理学家去分析,把什么工具都酿成物理学层面上的工具来看的话,那么你是否又失去了昔人的这种气韵,所以说看昔人的工具,第一点先是先观气韵,看这个气对差池。再看文字内容和款识。再看我们手上摸的纸,它有几多年份?它是什么朝代的,只有你见多了你才气知道。
很简朴,这件事就像你品茗一样,你喝过最好的茶,你要喝差茶你就适应不了,你品过最好的酒,你再尝差酒你就尝不了。我们研究纸张、笔、墨,这些对书法的影响很是之大,所以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
晏晓斐书法近作所谓“一线通天地”,这个线条内里,首先它体现出了线的形状,第二个是线的线象,第三个是线的法度。线的形状,它是由笔法和墨法去控制的,使这个线条有心情,那线条的线象,它是用力度和速度去控制的,它体现了一小我私家的情感,那这个法呢?就是昔人的这种法,好比董其昌一生都在提炼古法,不停在那里临写昔人,他是集大成者。
他厥后主张“平淡生秀”。我以为“平淡生秀”这四个字是他书画艺术的精髓,所谓“平”,就得了篆籀气的一层功夫了。
黄宾虹先生曾谈到用笔的“平圆留重变”,这个“平”就是腕与肘平,举行平移,平移才是线条篆籀气的一种运行方式,它要通过顺逆笔法,通过南宋以前的“始艮终乾”笔法来书写,南宋以后是“始巽终坤”,南宋以后笔法开始变得轻佻了些。董其昌的字看上去似乎没有骨头,软软的,其实不是,他还是很古的,这种古还是有淡淡的篆籀气在内里的,只是我们后人在临写的历程中容易把它写得漂亮了,就像后人写赵孟頫,容易把赵孟頫写得俗了,并不是赵孟頫的错,也并不是董其昌的错。晏晓斐书法近作所以,它第一是“平”,第二是“淡”,我们说淡了,其实一小我私家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体现手法。“淡而又淡谓之名贵”嘛,我们学书法要执着,可是我们又不能执着于出人头地,这样你才气够沉醉在古法内里,你对许多人和事保持一种淡,淡中藏真,并不是淡了我就不理你了,不是的。
就是说好比说许多的朋侪在你生命当中,你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但他在你的心中是真的,曾经真正感动过你的人,一定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所以说,有这个“淡”,就是保持一种距离,所以他的字写的很是散淡,不会写的那么茂密那么紧,上下左右分得很开。“生”就是生拙。
天天去训练,可是我们又不能把它写的太熟,熟则生俗。写了那么多年的字,你还能保持那种生拙,也就是保持我们的初心,保持我们那种傻傻的笑、那种羞涩,这是要保持在你心田的工具,它都是艺术熏染人的身分。
这个“秀”,所谓得天地之英华为最秀者为人,秀中藏贵,这种秀气秀雅的工具是帖学的英华, “秀”之一字,妙不行言。董其昌喜欢用偏光一点的、偏紧一点的皮纸来举行书写,同时又使用许多绢素。宋元明谁人朝代的一些方单是用皮纸和竹纸做的,皮纸在西晋时期就有了,质地坚牢,富有韧性,使用很广,延续至今。有的纸质超薄,书写细腻,写出来的线条很精神。
现在许多的纸就是太深、太松、太脆,所以,要有好纸你才气承这种好墨,才气写出这种好工具来。所以,我们近距离的视察昔人的这种碑帖、墨迹,你才会获得这种启发。用笔的重要性 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内里,我认为用笔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用笔的秘密就在起、行、收这一根线内里,你怎么塑造这根线?心中有数才气自然出之,这个数就是起承转合之法。通过起承转合的用笔之法自动生成它的结构,那自动生成了却构以后,章法也会自动生成,所以用笔是最开始的工具。
至于结构和章法,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这是要靠另外一套工具来支撑的,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积累。我的主张是用笔一定要守住古法。古法包罗执笔和运笔。执笔里有龙眼、象眼、凤眼执笔,运笔则是凌空取势,使转平推与收笔出锋。
用笔之妙,要多留心寓目书家运笔时。关于用笔我对以下四句有些体会,分享给大家:第一,是米芾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被董其昌称为用笔无等等咒的工具。第二个,用笔的时候要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第三个,斗胆落笔,小心收拾。
第四是劲利取势,虚和取韵。所以关于书法的用笔,无论是侧起中收还是凌空取势,都是至关重要,都是买通了人的心灵情感的一个线。
它的这个线条就是你的心电图,所以,我们要去不停思考,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书法,然后,怎样去思考,怎样做到继往开来,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上面?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怎么样去认识提高?是执著又不执著?让它水到渠成但同时也要有效的方法,所以这都是一对矛盾,一句话也讲不太清楚,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大致先讲到这儿吧。谢谢大家! ————晏晓斐(1979年—),本名晏小飞,字玄达,号一峰山房,湖南岳阳人。2013年硕士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师从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王镛先生。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文化部青联委员、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员,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等。
本文来源:英亚体育app网站-www.gyyfzm.com